技术中心主任:向铁军,男,1974年7月出生,全国复混肥技术协作网专家成员,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中微量元素肥行业分会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工作期间开发了16余项经济作物专用肥系列新产品,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拥有10项发明专利,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6篇学术论文,先后起草制定了9项企业标准,参与了1项国家标准的制定。
公司下设技术中心,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现有专业研发人员30多人,涵盖土壤肥料、化工工艺、植物营养、生物等的相关专业,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4人,具有中高级以上工程、农艺技术职称的20人。同时,中心现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仪、土壤重金属检测分析仪等各类科技研发设备100多余台,其设备和配置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
技术带头人情况
总工程师:易百科,男,1967年9月出生,全国复混肥技术协作网专家成员。1987年开始从事化工工艺研究至今,先后获得湖南省工艺进步二等奖、临湘市技术改良三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临湘市工艺改良一等奖等荣誉称号。作为项目带头人,主要从事合成氨、农用硝酸钾、复合肥料、生物有机肥等的生产、管理、开发、研究等相关领域的工作,尤其擅长工艺技术攻关和技术改良,材料消耗工艺、复混肥料配方调整工艺、新产品、新技术设备设计及改良等相关工作,拥有27年工艺工程师工作经验。
首席专家
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茶为国饮、湖南为先。作为湖南经济版图另一支柱性产业,五彩湘茶正以千亿产业的蓬勃势头在快车道上飞驰。我国是世界茶叶大国,历史悠久,地位显重。但放眼国际,我国茶叶在国际、国内市场中还没有占到足够大的份额,这其中原因众多:资料显示,最核心的问题并非政策和经济,而是品质。湖南省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包小村曾说:“三湘四水五彩茶”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若放眼全国,产大于销的形势下,“五彩湘茶”怎样才能更出彩,品质是关键,基石在种植。
“让种茶的人种出好茶,让爱茶的人喝出健康”。我公司以此为服务理念和目标,特联合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包小村首席专家及其博士团队,开展茶叶专用套餐肥及其施肥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以逐步改进我省茶叶种植呈现的缺陷和不足,帮助茶农提高茶叶种植水平,提升茶叶品质,提振种茶信心,确保茶产业基石稳固。
首席专家:包小村,男,1963年4月出生,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8年世界茶人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原任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所长,现任湖南茶产业体系首席专家、研究员。湖南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茶业协会副会长兼茶馆协会会长。2016年,特异茶树种质资源黄金茶创新利用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共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主编或参编《五彩湘茶》等专著10部。2018年,演讲75场,听众6980人次,内容包括科学种茶、科学制茶、泡茶卖茶、美好生活从喝茶开始等。
首席专家
“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桔柚之园。”湖南,自古就是柑橘的主产区,现存570万亩的种植面积,品种多、种植面积大,是我国柑橘产业的重要支柱。柑橘属亚热带长绿果树,温度、湿度、光照、水分和土壤是影响柑橘生长发育的直接生态因子,而其中柑橘生长的好坏与土壤最为直接。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由于湖南柑橘是传统老产区,生产观念较为传统,果农用肥差异较大,忽视有机肥施用和土壤改良培肥,肥料用量和配比、施肥时期和方法等不合理,导致我省柑橘园呈现出土壤酸化严重,瘠薄果园面积大,钙、镁、硼、锌等中微量元素缺乏现象普遍,水土流失严重,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公司特联合国家柑橘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研发了柑橘专用肥及其套餐施肥技术。通过套餐施肥:一方面,以碱性肥和有机肥调酸,解决土壤酸化问题,活化土壤;其次,专用肥测土配方,科学配比,钙镁硼锌添加,营养全面高效;三方面,缓释因子和驱虫因子等功能性物质添加,肥效持久,药肥合一,节肥减药降成本,环保生态。
首席专家:邓子牛,男,1957年3月出生,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果树学科带头人、果树学博士点领衔人,在果树学和园艺学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担任国家柑橘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际柑橘学会执委、中国柑橘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热带南亚热带果树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柑橘分会苗木分会副理事长,意大利园艺学会会员、意大利农业遗传学会会员等社会公职。目前主持科研课题1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5项,获得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2006年以来,通过科技成果鉴定1个,获得发明专利4个,通过品种审定11个,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